70年代末的张剑英出生在寿山石的家乡福州市,师承著名雕刻大师林伟国,由于受老师影响,其雕刻作品注重写实,把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他认为雕刻创作中最主要的就是相石和构思。因为不管是上品还是顽石,它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雕刻者要“因材施艺”利用其巧色充分将材质的自然之美与创作艺术之美相结合。
一、与石相知
张剑英出生在一个偏远山村,那里民风淳朴,与山水融为一体,花草树木同伴成长,以至于保持着一颗质朴的内心。村里有几户人家 也是做寿山石雕刻的,这让张剑英从小便对寿山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闲暇之余便跑到那些手艺人的家里面观摩学习,这段时光对张剑英的石雕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起初家里人是反对的,认为做手艺是个穷酸活又不稳定,对于男孩子来说更不适合长久的发展。但父母的不支持却使张剑英发了疯似的更加痴迷石雕,无奈之下父母只好从了他的意,就这样张剑英的石雕生涯开始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与石为友
凭着一腔热血,准备在石雕界大干一番事业的张剑英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雕刻出的作品怎么都缺少一种神态,以为靠着这么多年的学习与临摹自己的技艺已经成熟了,但在大师林立的石雕界,自己的作品还远远上不了台面,于是他不再着急往前走,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开始揣摩寿山石的真正内涵。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剑英认识了林伟国大师,这对张剑英来说是一次机遇,随即便拜了林大师为师,拜师后的张剑英按照学徒的规矩从最基础的相石开始学习,每天要看不同品貌的石头,接着又开始系统地学习审石,画石以及躲石。这样枯燥的学习持续了将近一年,这段时间他是真正做到了与石为友。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张剑英的心境也有所改变,境由心转,心态不同了,收获也终将不同。相对于别人更加注重在技艺上的突破,张剑英开始更加注重观察世间百态,将人情冷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说,所谓手艺人其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以手艺而崇高的。对于他而言,他所做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只能锁在保险柜里的珍品,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摆设品,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
三、与石共舞
从艺到现在,张剑英一直按照自己的速度在轨道上运行,没有过分追求那些虚名,只是默默地创作自己的作品,过自己的人生,虽然产量不高,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种精神与当今寿山石雕刻界的急功近利形成鲜明对比,他将寿山石视作生命的一部分,雕刻如同创作新的生命。埋首在一方作品上,将每把刻刀工具信手拈来,神情自若,犹如从容地游走在自己的战场,战无不胜,这便是张剑英的日常之态。刻刀握在他手中的那一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让作品与手艺人,实现了今生最完美的相遇。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一门独具地域特色的雕刻艺术,而相比其他艺术门类,它又是一门空间占用与艺术呈现的作品形式,其作品是真实可触摸的,使欣赏者感受到这种艺术作品中无形的精神力量,并与其进行交流并产生共鸣。(徐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