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本文内容

互联网司法:“指尖诉讼 掌上办案”

发布时间: 2020-01-15 14:52:25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国各级法院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司法。互联网法院即是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大创新实践。互联网法院是如何处理案件的?未来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足不出户完成诉讼”

中国互联网法院正快速发展。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成立。19天后,广州互联网法院也正式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12月4日发布的《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显示,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近12万件,审结8.84万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8.08万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法院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短信、公众号等在线送达文书达9.69万次。

“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指出,“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

“移动微法院”也在许多城市进行试点。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无缝衔接,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动微法院实名注册用户达116万人,注册律师7.32万人,在线开展诉讼活动达314万件。

AI助力24小时不打烊

相比传统庭审,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更为高效。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展现了互联网为审理案件带来的效率红利。

高效背后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工智能AI是法官的智能助理,可以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诉状、答辩状、证据等相关诉讼材料以及法院审判系统里存储的案件数据,自动生成相应的文书初稿供法官使用。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I还可以在24小时热线电话里解答当事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朱阁法官表示,工作人员通过梳理当事人经常咨询的问题,将专业的回答全部编辑,再加上法官的语料库内容,形成一个诉讼咨询服务。只要当事人提出一些高频问题,就会生成一个自动回答。

云视频技术帮助互联网法院打破空间限制。云视频技术为当事人提供电脑端、移动微法院小程序、浏览器等多种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当事人随时随地参与庭审及调解,有效降低参与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而公众也可通过电子诉讼平台旁听案件,共同关注网络热点案件审理。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指出,有的当事人在家里就能参与庭审,甚至有人在咖啡馆里进行,这就是互联网法院的开庭场景。

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也会极大节约成本。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颜君法官介绍,与传统公证相比,区块链技术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大大降低,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几元,甚至免费。

构筑数据安全“防火墙”

未来,互联网法院的发展离不开立法先行,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张雯表示,2020年将努力创新互联网执行模式,探索区块链更多的具体应用场景,打造“业务链,管理链,生态链”三链合一的新模式。

推动区块链电子数据的标准化研究和制定,也是重点工作。张雯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组成司法工作组,邀请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司法鉴定、信息通讯及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专家,4次组织接入应用测评标准会,形成90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及《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将司法审判规则前置,防范电子证据认定不当,提高审判效率。

随着越来越多的司法数据上“云”、上“链”转变为电子数据,保护这些电子数据不被窃取是重中之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詹剑锋看来:“数据即隐私,尤其是如今许多司法数据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构建强力的防火墙等防范措施非常重要,不能让这些数据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

欢迎分享转载→ 互联网司法:“指尖诉讼 掌上办案”

© 2016-2020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