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以战斗力闻名天下的乌桓,为何没有成为匈奴之后的草原霸主?

发布时间: 2019-12-25 13:17:44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的2000多年里,中原帝国总会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一个被打退了,马上又有一个新的扑上来,可谓是“前仆后继”、“无缝衔接”,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一丝可以喘息的机会。

匈奴王及匈奴人

不过,凡是皆有例外,从公元1世纪末匈奴帝国崩溃开始,直至5世纪初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前后300多年间,竟没有出现一个能与中原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草原帝国。

按理来说,匈奴衰亡以后,北方草原可以说是“山中无老虎”,“猴子”也能“称大王”才是,尤其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原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与内耗,基本无暇他顾,此时正是游牧民族崛起的黄金时机。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北方草原一片沉寂。

难道匈奴溃散之后,长城之外空无一人了吗?

当然不是!自商周以来,这里一直生活着多支游牧民族,匈奴只不过是其中一支。

并且,两汉时,另一支战斗力十足的游牧民族已然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他们的骑兵军团,曾多次击败匈奴,其杀伤力堪称独步天下。

这个民族,叫做乌桓。一、乌桓的来历

乌桓,又被称为“乌丸”,其祖先是先秦时候的东胡,曾一度对晋、赵、燕诸国造成巨大威胁,强盛时期据称拥有“控弦之士二十万”。

公元前206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尔后一统匈奴众部落,匈奴实力迅速提高,接着,匈奴利用东胡人的轻敌之心,一举击败东胡,东胡随即分裂溃逃,一支逃到乌桓山(今内蒙古赤峰一带),一支逃到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境内),前者发展成为乌桓,后者发展成为鲜卑。

鲜卑与乌桓起源地

游牧射猎,随草而居,是乌桓人最早的生活状态:“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戈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魏书》)

在社会组织方面,乌桓正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从上到下分为部、邑落和落。

落,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类似于中原的“户”,一落大概在10人以内;若干个落组成一个邑落,每个邑落各有一位“小帅”,负责管理邑落内部的行政事务;数十个邑落自成一“部”,部的首领换做“大人”,通过选举产生,除了管理部落内政,大人还负责对外贸易与掠夺。他们的权利通常很大,并享有极高的威望:

“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部众不敢违犯。”

“其约法,违大人言者死。”

“其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后汉书》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左贤王部,致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雕像

东北的乌桓部族也因此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在汉朝廷的招安下,迁徙至上谷(今河北张家口)、渔阳(今北京密云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辽西(今辽宁义县西)、辽东(今辽宁大凌河以东)五郡,为西汉监控匈奴动向。

在西汉的帮助下,乌桓迅速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虽出现过几次反叛,但在西汉绝对的军事力量下,未溅起太大的水花。二、乌桓的壮大

直至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新朝的一系列错误政策,不仅使乌桓与新莽政权彻底结怨,还引得天下大乱、时局动荡,乌桓趁机脱离中原朝廷的掌控,联合匈奴、鲜卑等族,多次南下侵扰中原,北方边境各郡损失惨重,“百姓流亡,边陲萧条,无复人迹”。

乌桓借着战争发迹,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待到东汉初期,已然成为可以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军事力量,东汉朝廷屡次派兵讨伐,却是败多胜少,终不能克。

公元46年,匈奴遭遇旱蝗灾害,赤地千里,人畜死伤过半,乌桓乘虚而入,迫使匈奴向北迁徙数千里,漠南基本落入乌桓的掌控之中。

如果继续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乌桓很可能成为继匈奴之后的新一代霸主,雄踞北方,成为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

然而,历史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乌桓非但没有走向辉煌,反而逐渐销声匿迹了。三、乌桓的“消失”

公元49年,乌桓首领在东汉朝廷的重金收买之下,接受了汉光武帝的授封,复归汉朝:

“辽西乌桓大人赦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

“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自此之后,乌桓虽然“叛服无常”,但始终没有对中原政权构成重大威胁,魏晋之后,更是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乌桓为何会在极盛时期选择归顺?或者说,乌桓为何没有成为第二个匈奴?

答案当然不是乌桓首领被“重金收买”这么简单。

乌桓的“消失”,有外因也有内因。

一、乌桓内部松散,就像一盘散沙。

与匈奴相比,乌桓组织结构比较分散,始终没有出现一个能统一乌桓诸部的强大军事首领,众“大人”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称其为“一盘散沙”也不为过。

例如,汉灵帝初年,乌桓众部落首领纷纷称王:“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者,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人百余落,自称汗鲁王。”(《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之后,前中山太守张纯也自立为王,并成功打入乌桓内部,成为诸部的最高统帅,在他的率领下,乌桓入侵青州、幽州等四州,直接对东汉王朝造成巨大威胁,然而,在朝廷重金悬赏勇士割下张纯的首级后,来势汹汹的乌桓大军很快就溃散了。

二、中原的分化政策。

乌桓人受财利的诱惑,对中原王朝的“招安”来者不拒,与此同时,工于心计的中原朝廷充分利用乌桓每一次的归附,不断分化之,把每次内迁的乌桓人分散开来,频繁地对各大小头目进行册封,甚至有过一次性册封三个乌桓单于的豪举。

就这样,通过重利以诱之,通过册封以分治之,中原朝廷成功分化了乌桓人,阻止他们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共同体。

三、乌桓独特的军事技术使之成为中原势力拉拢的重点对象。

乌桓人身上最令中原政权觊觎的就是他们的骑兵技术。

骑兵

以往的骑兵,无论是汉军还是匈奴,往往只能远攻,不能近战,而乌桓骑兵却不同,他们除了擅于骑射以外,还能组成一支强悍的近战队伍——突骑,通过利用战马与人的力量,快速冲击步兵方阵,彻底打破敌军阵形,并能通过长型兵器,把敌人的骑兵斩于马下。

乌桓突骑以其独特而极具杀伤力的作战技术,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精兵”。

从两汉到三国,几乎所有势力都想拥有这样一支骑兵,竭尽所能将其招致麾下。

汉光武帝借留作宿卫的名义,收编了大量的乌桓士兵,组成一支“乌桓胡骑”;

袁绍通过和亲,与乌桓结成军事联盟,从而击败了公孙瓒;

曹操大败乌桓之后,征调其精锐为己所用,这支乌桓骑兵也成为了曹操南征北战的一大利器。

曹操像

随着中原势力对乌桓军事资源的不断开发,大量乌桓人渐渐从被羁縻的外族变成编户齐民,其原有的政治形态彻底被打破;并且,为了方便征调与管理,乌桓士兵及其家庭,与汉人杂居一处,几代之后,彻底融入汉文化圈中,再也不分你我了。

总而言之,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乌桓人逐渐丧失了民族与政治的独立性。

因此,尽管比之匈奴,它的战争技术更为先进,比之鲜卑,它也更早地突破长城防线,但它却没有成为第二个匈奴,反而如流星般一闪而逝,早早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资料:

-范晔(南朝),《后汉书》;

-王庆献,“乌桓鲜卑势力消长”,内蒙古大学,1991.4;

-成永娜,“乌桓民族关系探析”,烟台大学,2009.3。

欢迎分享转载→ 以战斗力闻名天下的乌桓,为何没有成为匈奴之后的草原霸主?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