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2-25 11:22:52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烽火作为古代军事体制中的一项制度,一直被我国古人沿用了上千年。可是对于烽火台的效果,估计现代人很少有人能知道。烽火台的传递效果究竟有多快?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几十年前,曾有欧洲的天文科学家宣称,在太空之中俯瞰地球,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现如今这种说法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不得不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华夏文明遗留下来的重要遗产。
众所周知,长城并非是单纯的城墙堆砌,而是由砖墙与砖楼组成的防御工事,而我们眼中所谓的“砖楼”,其实就是古代的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是古代用于传递重要军情消息的高台,也是当时极为常见的军事防御设施。
烽火台一般都设在边境区域,由几名士兵,甚至几十名士兵负责把守,两座烽火台之间的间距很近,并且台台相连。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的士兵就会在白天放烟,夜晚点火,以此来传递紧急的军事情报。
在各类史籍中,很少有关于烽火台的详细记载,如此一来,现代历史学家们也为研究烽火台的结构与规制而感到棘手。不过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也令烽火台的资料越来越完备。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之上,明确注明了烽火台的标准,其原文为“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容纳)人二百三十七”。不仅如此,在汉简中还提到,守卫烽燧的士兵人数,大概有五到十人左右,其中有一名是燧长,其余兵士分别负责做饭、收集柴草、以及守望等工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座烽火台都聚集着一个特殊的小团体,他们的任务就是守卫边疆。
现代战争中,传递情报的方式有很多,并且能够做到秒发秒收的信息同步状态。可是古代却不同,相比于现代来说,古人传递情报的方式很缓慢,并且具有很大的误差性。不过话说回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想要迅速传递情报,烽火台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因为其本身性质就已经决定了自己重要的地位。
烽火台传递信息究竟有多快呢?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下计算。众所周知,烽火台设在边境区域,主要就是为了防范外面的敌人。这些敌人素来马术精良,并且来去如风,如果守卫发现敌情而不果断发送讯号,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灾难后果。
烽火台在边境分布的距离,大约在5公里左右,5公里是人眼眺望并辨清景物的极限距离,毫无疑问,古人对这一点拿捏的恰到好处。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烽火台守卫军士发现敌情后迅速点燃狼的过程,整体需要两分钟的时间,那么24小时之内,信息可以传递多少公里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还是要仔细计算一下。
我们都知道,1小时等于60分钟,而24小时等于1440分钟,每一座烽火台上的兵士,在2分钟内点燃烽火,1440分钟就可以点燃720座烽火台,而烽火台与烽火台的单独距离是5公里,720座烽火台的距离就是3600公里!
3600公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几乎等于从我国黑龙江地区到云南地区的距离,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而云南省则是西南部的边陲省份,二者几乎是我国境内相距最远的地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烽火台的传递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在我们的印象之中,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无非也是“日行一千,夜行八百”而已,相比于烽火狼烟传递消息,却只相当于其速度的四分之一。
话及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智慧的伟大,正是因为烽火狼烟的发明与传承,才让华夏文明抵敌入侵,守住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园,令辉煌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 古代烽火台为传递军情而设,一旦敌人来袭,一天一夜情报能传多远
上一篇:1862年晚清彩照:撑油纸伞的诗意女子,独轮车上的清俊少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