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2-25 10:05:21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先秦不同种类的区域文化中,燕赵的文化独树一帜,它既不同于中原和关陇地区的文化,又和齐鲁、江南的文化迥然不同。燕赵之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慷慨悲歌。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这是因为燕赵之地靠近胡人,长年备受骚扰,兵戈不断,所以当地的人民慷慨、勇武。
司马迁画像
在文化和血缘上,此地多年来胡汉杂糅,从晋国时起,就已经剽悍凶猛,中间又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风气更加浓烈。所以此地的男子经常相聚慷慨悲歌,整体风俗剽悍少虑。
就连此地的女子也有不同的表现,当时燕赵之地多美女,她们浓妆艳抹,平时操琴,穿长袖衣,着轻便的舞鞋,出入王公贵族之家,博取一时的欢欣。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燕赵的民俗是古朴厚重的,当地人性情纯真,擅长骑射,习见兵戈。燕赵之人见惯了生离死别,所以性情刚烈。
王公贵族剧照
在《史记》等史书中,充满了当时此地人的杂身成仁、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往事。当然,细看起来,在燕地和赵地之间,仍然有一些不同,这种不同在先秦时代表现得也比较明显。赵地的文化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一是勇武任侠;一是放荡冶游。赵国文化出自三晋,而晋国正是中国古代法家智谋和豪侠勇武的发源地,这种文化上的潜移默化使赵国一直成为豪侠之士的发源地。《史记》 中著名的侠士豫让,为了给自己的主人荀瑶报仇,不惜吞炭漆身,前后两次刺杀赵襄子,其刚烈坚恐,就连赵襄子也感动得喟然而泣。
司马迁画像
最终豫让壮志难酬,伏剑自杀。豫让受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无不潸然泪下。自此之后,侠义之风在赵地成为一种传统,当时的赵惠文王喜剑,有剑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门前,虽死伤者百有余人,而好之不厌。
赵地除了豪侠勇武之外,另外一大特点就是放荡冶游。当时的邯郸是全国最富庶繁华的都市之一,百姓生活殷实,志气高涨激扬,具有大都邑人特有的自信和高姿态。男子日常无事,就弹琴悲歌、斗鸡走狗、饮洒狎妓。
邯郸
据说赵地有这种风俗一方面是因为商纣王曾在此地置酒池肉林、纵情淫乐留下的不良习俗,另外也是因为当时民俗于男女大防毫不在意,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社会经济的繁荣。
相形之下,燕地的文化则是一片慷慨悲壮之色。与繁荣富庶的赵国不同,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国力虚弱,在诸侯的争霸中长时间扮演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这里山高水寒,承殷商亡国之乱,又承西周初兴之弊,局面狭隘局促,士气乖戾而狷介,充满了苦寒文化的气息。
商纣王剧照
这是一种由政治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导致的激变,又由激变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赵地由于社会繁荣形成了志气高昂的大国之风,燕地则是一剑挡百万雄师的侠士奇锋。这里气候苦寒卑弱,所以文化也就是自怨自艾,刘烈悲壮。
在几百年的悠长历史中,燕地引人注目的时候何其短少!直到战国中期,燕文侯发起合纵抗秦,才引起天下人的注意。后来,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经过二十八年的体养生息,终于由名将乐毅率兵大破齐国,报了一箭之仇,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燕昭王像
后来,强秦以风卷残云之势,灭掉韩、赵、魏诸国,为挽救天下苍生,燕国发动了一次千古垂念的壮烈之举一荆轲刺秦王。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慷慨,那不成功便成仁的洒脱昂扬,标志着燕赵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自战国末年之后,“慷慨悲歌”四个字便成为燕赵之地的专有,直至清初延续两千多年,成为独特的文化风格,古往今来为人们所仰慕,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典范。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 不成功便成仁的洒脱昂扬,标志着燕赵文化的形成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