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两道谕旨,一道让刘铭传赋闲在家13年,一道又让他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 2019-12-17 14:53:31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刘铭传这一生颇富有传奇色彩,草莽出身的他,却在军队中一路高歌猛进,虽然后来被革职,但复出后又做了台湾省第一任巡抚。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改变皆因为两道谕旨。1、1871年底,刚刚平定捻军起义后回家休养的刘铭传被革职了。

这一道谕旨,让原本还沉浸在衣锦还乡美梦中的刘铭传,顿时懵圈了。对于刘铭传被革职,朝廷给出的原因是铭军在陕西“哗变”,铭军两万余人,基本都没了。

原来铭军虽然队伍庞大,但是下级官员与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前的太平军和捻军,他们虽然表面归顺,但是心里却并不把刘铭传当回事儿。

朝廷在刘铭传离军归乡的时候,让他推荐一个人选继任统领一职,刘铭传为了避嫌推荐了一个外姓人曹克忠为统领。这个曹克忠,心高气傲,打仗杀敌还行,但是想让他管人,刘铭传还真选错人了。

铭军中那些“不安分份子”在曹克忠上位后,不太听这位新统领的话,脾气暴躁的曹克忠哪里受得了这种气?为了在军队中树立威信,曹克忠常常一遇到不服从他管理的人,就打到那些人服从他为止,甚至有时严重的会被砍头。这下可把那些“不安分子”的“血性”给激怒了,私底下窜通在一起,密谋“哗变”。他们这一跑,铭军直接少了一大半人,朝廷以“用人不淑”的名义革职刘铭传,也没算冤枉他。刘铭传自己也感慨道:“用人不当,事情砸蛋,我的过错!我的过错!武夫曹克忠太浅陋,他怎么知道山海的高深呀!”

刘铭传自知自己的过错,也不敢向朝廷申诉。可是此时的刘铭传才三十多岁正值壮年,怎么肯就这样结束自己的戎马生涯呢?三年后,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煎熬的刘铭传,于是向老上司李鸿章和老友刘胜藻写信,请求帮他恢复官职。李鸿章和刘胜藻也劳心劳力帮刘铭传,最终清廷恢复了刘铭传的官职,但是却一直不被清廷重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0年之后。

如此一来,这一道谕旨可谓是害苦了刘铭传,不过第二道谕旨却又让刘铭传重获新生了。2、刘铭传虽然赋闲在家,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堕落,没有虚度一丝的光阴。

他利用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和研究西方科学与西方文化,这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清朝与西方之间的差距,这十三年中,他还利用闲暇时光,结交了一批文人名,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

刘铭传笔记

一转眼十三年过去了,刘铭传以及从当初的壮年逐渐转向老年,正当刘铭传认为此生无望报效国家的时候,致使他后半生巨变的谕旨来了。此时正值中法关系紧张之际,谁都知道战争快来了,而清朝正是希望刘铭传能够重新掌兵,带兵守住台湾,破坏法军的侵略计划。3、在家沉淀了十三年的刘铭传,早已磨去当年的锐气,但是却多了一丝沉稳,比起壮年时期的他或许还要更胜一寿。

但是他的老上司李鸿章却并没有为他重新被启用而感到高兴,刘铭传似乎也猜到了什么。于是他就问自己的老上级:“荃公,有什么难以启齿的话尽管说。”李鸿章这才告诉他:此次朝廷将派他渡海赴台,台湾孤悬海外,兵单饷乏,防卫措施极差.此去搞得不好,你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同时,法国大批舰队已封锁了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你能不能成功地渡台还是个问题。如果在渡台过程中,法舰击沉你的渡轮,那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刘铭传抚台

刘铭传问道:“那依你之见,我应当怎么办?”李鸿章这才吐露出他的真实意思,向朝廷力辞渡台差事,他将奏请刘铭传留在天津“佐助”北洋军务。刘铭传听后“答谢之”,拒绝了老上级的这番美意。他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思忠臣。铭传在赋闲时常叹息敌国外患纷至沓来,现在大难临头,我岂能躲避!依我个人研究,法军并不可怕.铭传能够对付。”

刘铭传就这么去了,而这一去便让清朝多了一个台湾行省,多了一个台湾巡抚,多了一位民族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 两道谕旨,一道让刘铭传赋闲在家13年,一道又让他重获新生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