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2-17 12:17:15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里唯一的一首皇帝的作品,而作者就是古代帝王中数一数二的大才子唐玄宗李隆基。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是一位清朝学者,因为毫无利益牵连,他择选唐诗的原则当然是以诗的质量为最高标准。那么唐玄宗的这首诗如何可与诗仙诗圣的传世佳作一并入选呢?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经在题目中展现出来了:“邹鲁”是地点,即春秋是鲁国的都城,今天的山东曲阜。“祭”是活动,祭祀仪式。“孔子”是人物,玄宗祭祀的是孔子。“叹之”是玄宗写诗的态度和背景。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赴泰山封禅之后,又来到曲阜去祭祀孔子,故做此诗以缅怀圣人。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皇帝原本尊崇道教,而玄宗却尊奉孔子、推崇儒家,甚至是千古帝王中第一位给孔子封王的皇帝。逐联解析
在首联中,玄宗提出了一个疑问:孔夫子,你究竟为什么一生周游列国、奔波劳碌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论语•宪问》里被提出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微生亩问孔子:“孔丘,你为何总是四处奔波、不知停歇啊?是为了表现你的巧言善辩吗?”
孔子回答:“我并非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我这是老毛病改不了了。”此处也有人认为孔子是指诗人顽固不化。)
再看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玄宗带着疑问来到孔子故里,孔子的父亲曾在鄹县的城邑做官,“地犹鄹氏邑”就是指鄹县的风土人情一如往昔。
“宅即鲁王宫”又涉及到一个典故:西汉鲁恭王要扩建宫殿,打算拆除孔子故居。但是当他们进入堂屋时,仿佛听到了丝竹之声,于是不敢冒犯圣贤,放弃了拆除孔府的念头,因此孔子的旧宅得以完好保存。
可以说,颔联回答了首联里的问题,孔子在有生之年奔走四方、一生坎坷,身后却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万民的景仰。
颈联“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再次用到两个典故。其中“叹凤”出自《论语•子罕》: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此了结了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鸟、河图的出现,都是圣王将出的瑞兆。但是,凤鸟、河图不见踪影,孔子所期望的圣人行王者之道更是虚无缥缈,孔子怎能不哀叹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麒麟也是传说中象征太平盛世的瑞兽,遗憾的是,鲁哀公在位年间,曾有一只麒麟出现在鲁国,王公贵胄竟然在狩猎时将其打死。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伤心的哀叹:“吾到穷矣!”这就是“伤麟怨道穷”的渊源,和前一句工整对仗,在此强调了孔子一生不得志的凄凉。
再看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两楹奠”是指人死后灵柩停放在两楹之间,也就是大厅的两根柱子中间。《礼记•檀弓》记载了孔子对弟子子贡说,他梦到坐在两楹之间,接受人们给他的食物,恐怕自己时日无多。而玄宗和千百万后人一样,来到孔宅,在两楹之间孔子的画像前祭拜他,在不正是孔子千年前的梦境化为现实吗? 尾联也是在颈联悲叹孔子生不逢时之后的大反转,即使对孔子高风亮节的赞誉,也展现了对自己身为一代明君的自豪感,真是巧妙隽永、余韵悠长。这首诗何以脱颖而出?
逐句分析了这首诗后,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可以在几百万首唐诗中脱颖而出、在《唐诗三百首》中占据一席之位,其妙处在于: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尊重的“天地君亲师“在诗中都可以找到位置。 天地:玄宗非常敬畏天地自然,他认为孔子一生坎坷是因为他天时地利都不占。 君:诗中提及的古代庸君和昏君与开元年间励精图治的玄宗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亲:“鄹氏邑”是孔子父亲为官之地,此地风貌依旧说明后人对孔子及家人的敬重,意义重大。 师:这首诗就是为了祭奠孔夫子这位万世师表而作。 “天地君亲师”都被涵盖在这首这首诗中,简直是气吞山河的大手笔。
第二,这首诗处处用典,行文古雅。唐玄宗作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气象万千的“开元盛世”,他自然要向百姓展现他的学识和才情。同时,既然这首诗祭奠的是圣贤孔子,自然要字斟句酌、慎而又慎,才足以烘托出帝王缅怀圣人的隆重气氛。
第三,在这首诗中,完全不见成王败寇的功力之心,玄宗展现出他不以身前成败论英雄的胸襟,强调了孔子的经典学说和高尚思想必将跨越时空、亘古长存。
品味这首诗,令人感觉虽身在21世纪,心却梦回唐朝、游历春秋去了!
欢迎分享转载→ 《全唐诗》中独一无二的帝王之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上一篇: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却鲜有人知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