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本文内容

西周古国——遣国,军功起家,显赫整个西周,结局成谜

发布时间: 2019-12-09 15:20:49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西周时期有一个以“遣”命名的国族,以军功起家,受到周王室的优待。传世铜器铭文记载,遣国常与周王室或姬姓贵族通婚,在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与边境安定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周中期铜器“遣叔吉父盨”铭文:“遣叔吉父作虢王姞旅盨。”这应该是遣国与虢国通婚的见证。遣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商末周初铜器“遣妊爵”,有两字铭文“遣妊”,遣族可能出自妊姓。西周遣国应该是商代遣国的遗存。成王时期遣国铜器“遣卣”、“遣尊”有相同铭文:“唯十又三月辛卯,王在斥,赐遣采曰趟,赐贝五朋,遣对王休,用作姞宝彝。”采,即采邑,诸侯受封为采地。大意是王在一个叫“斥”的地方,赐封遣氏采地以及贝五朋。这很有可能是西周早期遣国重封时的情况。不过遣国的地理位置不确,根据传世遣器出土资料来看,西周遣国可能在山东境内。《殷周金文集成》录有遣器较多,如“遣叔鼎”、“遣盉”等。

遣的甲骨文

“遣”的来历跟军事有关,甲骨文为“双手持兵符状”,看上去两手平衡,态度庄重。古代行军打仗需要兵符,国君将兵符授予统率,代替国君行使军权,是一件神圣的事情。统率向将士们部署作战计划时也凭得是兵符,即所谓“调兵遣将”。但也有说法认为“遣”的甲骨文中双手把持的并非“兵符”,而是“祭肉”,古代出征需要祭祀,“调兵遣将”时也需要仪式,祭祀必有祭肉,所以“遣”也是个祭祀和仪式用语。不管如何,“遣”来自军事征伐应该不会有误,从西周铜器铭文记载遣氏家族为周王室东征西讨的事迹来看,遣族人确实具有征伐之能,不负姓氏。

“疐鼎”铭文

遣国不见史载,它的形成、消亡都是疑团,但遣氏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族系庞大,国力较强,曾分裂出许多宗支,不少铜器铭文中有它的踪迹。遣国的重要成就是助周王征东夷伐戎狄。我们都知道,西周建立以来,边患一直不断,各代周王都有过征讨边患的记载。犹其东夷,虽经周初时成王大肆镇压,反叛仍然屡婪不止,遣氏家族在西周中期时平定东夷过程中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殷周金文集成》录铜器“疐鼎”有铭文:“王令遣仲东反夷。疐(dì)肈从遣征。攻龠(yuè)无啻(chì)。”这里的遣仲来自遣国,周王命令他出征东夷,并派疐协助,取得大捷。由此可以看出这个遣仲在周王室担任重要职位,且受到周王信任,遣国之实力也从中可见一斑。遣氏家族替王室征伐东夷的事迹在“昔须甗(yǎn)”、“班簋”、“柞伯鼎”等铜器铭文中均有记载,而遣仲的大名更是在许多铜器铭文中反复出现,与邢国、荣国、尹国等西周时重要封国都有密切来往。比如西周中期铜器“永盂”铭文记载,周王在赐封功臣时,邢伯、荣伯、尹氏、师俗父、遣仲五位执政大臣在场见证,足见遣仲地位之显赫。

爯簋(甲、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重要遣器“遣伯簋”(又名“爯簋”),铭文记载了遣姬、遣伯为小宗之长爯制作了这个祭祀礼器,并接受遣姬、遣伯的懿德教言,嘱咐爯用它来祭祀先祖,承续先祖文德,祈求国族绵长,并为自己消灾避祸。遣伯是当时的遣国国君,遣姬是国君夫人,但铭文中遣姬排在前面,遣伯排在后面,这当然不是随意排序的结果,最大的可能是遣姬来自周王室或姬姓贵族,地位较高,小宗之长爯将遣姬排在前面是出于对她姓氏或出生的尊重。爯,是遣氏家族中产生的复合族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爯是遣氏家族中颇有地位的家臣,不管如何,爯能享受遣氏最高族长的宗器特赐并负责先祖的祭祀,爯族必定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家族。遣氏家族虽然辉煌了整个西周二百多年,不过西周亡后它的去向却成了谜。后世有遣姓,现在极少见。

文/堰风

西周古国——褒国,助周灭商,后反目,绝世美女褒姒来自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 西周古国——遣国,军功起家,显赫整个西周,结局成谜

© 2016-2019 - 上海艺术网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