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1-06 17:39:12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在经历“百家争吗”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后,儒家在中国古代有着绝对有着优越的历史地位,而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各方面上和儒家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原初期遭到儒家的激烈反对和批判。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当时由于民族融合导致大批的佛学大家和佛教忠实粉丝进入中原,使得中原佛教慢慢发展起来,恰逢当时硝烟四起战乱不断,当时的儒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佛教在的轮回转世、善有善报等观念又能满足当时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当时佛道发展迅速,而儒家地位则慢慢发生动摇。
一、佛教与儒家的冲突
道儒两家的争端首先体现在两家的思想方面的不同,首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教认为“凡为善恶,必有报应”,而中国儒家思想则认为“积善之家家家有余庆”,其次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由前世、现世、来世这样连绵不断的延续构成,而儒家则不赞成这种转生说,他们注重的时重生说,除此之外,佛教与儒教的争夺还体现再“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对立。
其次在礼制方面,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是以忠孝为中心,规定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这五项道德,但是当时的佛教认为佛教不应受这些世俗礼节的规范,僧尼见了帝王、父母可不跪拜。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与儒家等级观念有着巨大的冲突,儒家文化注重伦理,而佛教认为没无论是在什么关系上,两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在当时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何旷,友朋之信绝。”,而这种观念的不同也引发了“沙门应否敬王”之争。
二、佛教与道教的融合
佛道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人们对于佛教的了解并不深刻,特别是有一些佛教道义中的思想,那么这是后的很多佛教内容很多都是以道儒两较的思想来解释,例如佛教中神不灭论引用了儒家的鬼神说来解释,而这种用儒家思想解释佛教思想的做法可以看做是当时佛教融合的一种表现。其次,在佛教刚开始被人们所知道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佛教要在这种情况下存活下来势必要和儒家思想进行妥协。当时儒家的孝道与佛教中的“出世”产生了冲突,那么这时候佛教必然要调整教义内容以便更好的融合当时社会环境,例如安世高所翻译的《佛说释伽罗越六方礼经》中就就将原文中与儒家孝道不一致的内容删去不翻译,而这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出世”的佛教在当时的儒家影响下逐渐融入了现实人生的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完成中国话的重要时期,佛教在该时期的传播过程中已经很好的调和了和中国传统思想儒家的矛盾,而在思想内容上,佛教的哲学思辨能力要稍比当时的儒家更好一些,当时佛教也抓住这一优势迅速发展。众所周知,由于魏晋时期战乱频发,儒家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儒家正在面临着逐渐衰落的问题,而佛教却在中国发展极为迅速,而这时候儒教发现佛教的某些思想似乎与其同宗同源,于是儒学家们逐渐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通过吸收佛教的知识点特别是佛教的哲学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宇宙本体论哲学。
三、总结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两家的争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佛教在吸收儒家的思想,使得佛教更加具有中国哲学的特色,佛教儒家之间相互交融,加速了佛教发展的步伐,而儒家在在吸收道教的思想后也使得儒家摆脱了弱势,形成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合一,同时也使得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多元复合型。
欢迎分享转载→ 为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儒家能够完美融合,不再冲突
上一篇:世界十大名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