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5-08 14:21:47 来源:东方头条 责任编辑:
作为三国二十四名将中的“天水麒麟儿”——姜维,是一个三国后期争议较大的人物,他虽继承了孔明的衣钵,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然而终究回天乏术。
武力强,谋略亦突出,可惜时运不济,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
一计害三贤
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简单回答,蜀灭亡后伯约投降钟会,然后看穿钟会野心唆使他谋反。
钟会感觉有伯约的帮助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个刘玄德,于是就杀了邓艾,还想杀掉一批军中亲司马的武将,但是计划败露钟会跟伯约也被杀了,所以说伯约一个害死了三。
伯约当然算不上历史上杰出的名将,但他绝对算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伯约改变汉中布防确实为后人诟病。
鄙人也认为确实不该如此,这一事件使得伯约要对蜀汉灭亡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把责任都算在他头上明显是不对的,而且也不能因此而掩盖他在这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
首先是一切事情的起因——去魏降蜀,难道他想降吗?还是说早有预谋?根本不可能!这还不是要怪伯约的逗比上司。
我一直觉得东汉末年是最后还留有一些士人气节与君子之风的时代,投降要顶多大的压力?但是没有办法,上邽、冀县都不放他们进城,葛公追兵至,恐怕姜维本人对他的上司马遵等人是相当失望的。
而根据傅子记载,伯约本人又是“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他当然是不愿意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第一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在那样的情形下,他没有办法,只能投降。
被迫降魏
至于葛公对于伯约的评价,所谓“心存汉室”云云不过是打个旗号,让伯约的归顺名正言顺罢了。
根据魏略的说法也是“维本无去意”,毕竟当时魏国已建, 排除谁都没想到司马氏的因素,魏国一统只是早晚的事,若是没有碰上这个乌龙事件,伯约继续在魏国做着公务员,就算做的不会很大,毕竟也能安安稳稳度过一 生。
不过命运显然不会就这么放过伯约,因为逗比上司马遵,伯约开始了注定不平凡的大半辈子。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伯约并不能从心所欲,在这件事上,他的立场和徐庶完全不同,徐庶毕竟也算大半个自由人。
而伯约身为降将,未立尺寸之功,却蒙葛公厚恩,“既有胆义”的伯约怎么可能、又怎么愿意辜负葛公一片信任?而这点要立功报恩的单纯想法而后竟幻化为一种执念,伴随了他的一生又不免让人唏嘘。
九死不悔
伯约九死不悔,坚持到最后,还拼掉了邓艾和钟会,险些使当时的魏国内乱,可惜钟会无能,而司马昭招招紧逼。
但这又怎么样呢?伯约这个人,本就是在逆天而行啊,他没有当年孔明的绝对权力,不能以臣子行君事。
个人能力上也有不足,但他仍旧在坚持,这样的人不去赞扬,难道要赞扬望风而降的人吗?
以九死无悔的态度贯彻了季汉的理想,即使在内外局势皆恶劣、乃至身处绝境时都不曾动摇,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而依三国志记载,此人私德也是很不错的,表里如一的秉性正直。
换任何一个人,以当时的情况和当时的兵力,除了坚持北伐,还有更好的结果吗?蜀汉以一州之力对抗强大的魏国,只有坚持不懈的发兵骚扰,希求以此造成魏国内乱,趁机扩大战果这一条路。
可惜这毕竟是一种太过需要天命所归的方式,概率太小,可遇而不可求,蜀汉的灭亡,几乎是一定的。
坚守理想
人间八苦之一谓“求不得”,有心栽花花不开,越执着越是求而不得,葛公逝世后,伯约“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其实葛公六出祁山,除了第一次有望问鼎中原外,越往后面越类似小打小闹或者说北伐的目的完全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是因为北伐的成果甚微以至于费祎后来对姜维说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情形下伯约又如何立功,如何证明自己?我都不忍心说,伯约基本就是从头苦逼到死……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大概是不会觉得自己苦逼的。
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机应变亦逡巡,阴平穹寇非难御,如此江山空负人。
这个男人,垂垂老矣,但坚守理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兵马没了,用计谋继续战斗,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 姜维临终一计害三贤,是怎么回事?他一生是个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